搜索结果:找到“罗政东”相关结果239条
-
-
-
-
【期刊】 俄罗斯政府与远东地区在亚洲政策上的分歧
摘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俄关系问题专家伊丽莎白·威什尼克在美国亚洲研究局主办的《分析》杂志2002年第3期上发表《俄罗斯的亚洲政策:一个还是两个——莫斯科及其远东地区在亚洲政策上的分歧》一文,提出目前在俄罗斯国内在亚洲政策上有两种观点。一种以莫斯科即中央政府为代表,主张以中俄关系为重心逐步融入亚洲。另一种则以远东地区为代表,强调发展与美、日、韩的关系,以取代同中国的关系。莫斯科及其远东的三个地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战略地位不同。俄罗斯国内在亚洲政策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其对美国和亚洲的具体政策方针。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期刊】 汉密尔顿的远东之行与罗斯福政府远东政策的调整
摘要:1933年8月至1934年3月,奉美国远东司司长霍恩贝克之命,副司长汉密尔顿对远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并最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日本、关于"满洲国"、关于中国、关于美国远东政策的四份报告。这四份报告对第一届罗斯福政府的远东政策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重新调整了远东政策,即在中日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并持续对该区域的出口;摆脱了对战争的担忧,认为短期内苏日、美日间不会发生武装冲突;对伪满洲国继续奉行"不承认主义"。 -
-
-
-
【论文】 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为视角,研究了不同时期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任务、法律基础、管理机构及实施手段,指出区域经济政策在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俄罗斯东部地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典型地区,是不同时期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对象。本文在对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剖析时,以这一地区为分析对象,对区域经济政策在这一地区的作用情况加以评估,指出国家调节作用是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地区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则是俄在这一地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在俄罗斯东部开发的背景下,文章还对中俄区域合作的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
【期刊】 俄罗斯能源政策的范式转变与东北亚能源关系
刊名:俄罗斯研究 作者:富景筠 关键词:国家-企业关系 ; 双层博弈 ; 资源民族主义 ; 东北亚能源关系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年份:2016摘要:有关俄罗斯与东北亚能源关系演变的研究,不仅涉及俄罗斯国内政治层面的国家—企业关系演进,而且还包括由全球能源体系变革和地缘政治冲击引发的俄罗斯在不同地区能源市场维度上的角色互动。我们在此试图构建俄罗斯与东北亚能源关系演变的"双层博弈"框架,即在强调俄罗斯国内政治行为对地区能源关系影响的同时,考察东北亚能源市场上各方利益博弈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实施的作用。其中,全球能源体系变革和地缘政治危机对传统油气出口国的外部冲击,将被纳入对东北亚能源关系演变的动态分析。考虑到世界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俄罗斯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需求程度将越来越大于后者对前者的进口依赖。俄罗斯从资源民族主义转向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能源政策,将实质性地推进其与东北亚能源关系的提升与深化。 -
【论文】 俄罗斯的地区安全政策与北约东扩的后果
作者:Darchuk Olga 关键词:地缘政治 ; 国家安全 ; 政治冲突 ; 缓冲国家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2008年俄罗斯格鲁尼亚战争 ; 乌克兰东部独立主义 机构: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 年份:2015摘要:针对外交政策和多重复杂的现象,缺乏国际视野的分析是不全面的。 但在我们讨论一个外交政策本质之前,应当确定国际关系的本质。国际关系是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外交、军事以及人权等等反映国际行为体间关系的系统。国际关系的主体包括人、国家、公共政治运动以及组织。国际关系是人类共同体联系的总和。并且它引导了当代国际关系的趋势。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是即时性和流动性,并在国际行为体发展新趋势中得以体现。国际行为体在共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同时也采取武力方式。依据不同国家的利益,合作与冲突此消彼长。这反映了国际行为体合作的相互关系的新趋势,与此同时转变了暴力的含义。根据匹配各国的利益关系,这些互动产生了平衡性的力量或压倒性的力量。 在这个相互依赖,日趋联合的世界中,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总方向应当考虑到世界各国和人民在发展中的利益需求。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关系对于国际整体秩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舞台上,一个现代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其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一个国家新兴外交政策作为一种工具,也能够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 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多重环境的影响,并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多环境交织催生了非外交途径应对危机的方式,这对既有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多种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条件。 本文主要研究后苏联地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尤其是通过建立缓冲国家保障俄罗斯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本文还对缓冲国家的主要特点、重要作用进行研究,指明了该外交政策对于缓冲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影响。据现有数据显示,俄罗斯同缓冲国在边境爆发的公开冲突,是由乌克兰和格鲁尼亚对俄罗斯联邦对其推行的现行经济政治的不满导致的。冲突焦点在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以及相关法律的认可。 本文主要分析俄边界动荡局势下的政治现状,观察缓冲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对俄罗斯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新边境秩序下俄罗斯的邻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应当结合其历史背景以及其坚持选择性政策的原因。 本文主要对俄罗斯对安全问题最大化的必要性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维护进行研究。若俄罗斯仍想作为大国维护自身利益,影响全球性事务,需要继续确保对其“亲西方”邻国的影响。 为了实现本文研究目标,将引入地缘政治利益这一概念。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模型'边缘地带论”以及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主义。 本文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地缘政治观点的分析,采用了兹比格涅夫·卡济米尔兹·布热津斯基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证明相关论点。本文也采用了地缘政治主义的概念与主要特点,以较全面地涵盖本文理论结构。 全文分为引言,介绍主要观点的三个章节和综述三部分。 引言介绍了选题的相关内容以及历史事件简要回顾。主要阐明了研究主题,明确其主要特点,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详细介绍。引言部分还包括本文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 第一章介绍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用于解释国际事务。本章还介绍了地缘政治理论主要观点,提出者以及理论继承者。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准确认知本文选题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出其边境冲突出现的历史政治原因和条件,以及俄罗斯如何进一步建立缓冲国家。 第三章介绍了缓冲国家的概念和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解决乌克兰、格鲁尼亚问题的具体方式以及对其领土上后续成立的未被承认的国家的研究。 综述归纳了研究成果,重申了本文基本论点及其相关论据,确立了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对后苏联地区研究做出有价值的补充,并提出了该地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视角。然而,对于解释俄罗斯联邦安全事务的选择性政策以及历史对现代世界国家间关系的影响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
【期刊】 关于俄罗斯经贸政策调整对东宁边贸影响情况的调查
摘要:一、东宁县边境贸易基本情况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毗邻,边境线长139公里。1990年,东宁口岸作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开通以来,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对俄边境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命脉和支撑。2006年,全县对俄贸易完成进出口总值18.4亿美元,同比增长38.5%,约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的1/5,为黑龙江省第二大边境贸易口岸。2007年上半年,全县对俄贸易仍保持了增长的势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9.3亿美元,同比增长42.5%。现有对俄经贸企业180余户,有经营业绩的保持在130户左右,进口商品主要有黑色金属、机电产品、有色金属、松籽、木材、化工、水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有果菜、建材、轻纺、粮食食品、机械设备。东宁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俄独联体地区旧机电产品集散地和松籽集散地、果菜集散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连续10年居全省沿边口岸首位。
三亿免费文献,扫码轻松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