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找到“欧文·戈夫曼”相关结果353条
-
【期刊】 论戈德曼的文学解释学
摘要:戈德曼对西方当代文学解释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从发生论结构主义社会学角度出发,建构了西方当代文学社会学的解释学。他从结构与功能、整体与部分、理解与解释、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关系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发生论结构主义方法,将文学现象放在社会整体与集团的精神结构中阐释,既注重了文学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又强调了文学结构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影响效应。戈德曼反复强调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对应不是表面的吻合与相似,而是内在精神结构的对应。文学研究应致力于作品内在精神结构的理解与解释,揭示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戈德曼的解释学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看重人的个体意识对于集体意识的依赖,忽视了个体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过于强调作品的精神结构与集团精神结构的同源同构关系,忽视了文学创作中个体精神结构对集团精神结构的超越。 -
-
【期刊】 从戈夫曼的“非均质性”概念看翻译的社会性
摘要:"非均质性"是戈夫曼"微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社会比作舞台,将个体比作演员,认为个体行为具有表演性。文章运用"非均质性"概念,对译者"自我"的角色扮演、翻译的处境和身份意识以及"自我"与翻译行为及其批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如同戏剧一样,是历史化和语境化的产物,也是译者实施"印象管理"的重要方式;(2)译者好比演员,是"主我"认知与"宾我"认知的统一,他既要考虑自己的个性和意志,又要考虑社会和他人的期待;(3)翻译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现象,而且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现象,后者意味着翻译的"人性"面,而非"物性"面,它反映的是翻译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以及译者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统一。 -
【期刊】 文学与社会学:纪念吕希安·戈德曼
摘要:<正>去年春天,吕希安·戈德曼来到剑桥做过两次讲演。能够聆听一位备受欢迎和尊敬的人的讲演,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他说他喜欢剑桥把树木和田地规划在教室附近。我邀请他而且他也同意今年再来一次。更主要的是,我们同意对目前的工作进行交流,因为我们都意识到某种反讽: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近距离常常转换成巨大文化沟堑,尤其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然而今年秋天,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也许这一天终会到来,原本的计划不得不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现。但首先,我想直接纪念他,作为一种尊重 -
-
-
-
-
【期刊】 戈尔巴乔夫的“共同欧洲家园”外交构想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
-
-
【期刊】 戈尔巴乔夫的“共同欧洲家园”外交构想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三亿免费文献,扫码轻松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