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找到“官督商办”相关结果635条
-
【期刊】 实用理性与官督商办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
摘要:一、洋务运动与官督商办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鸦片战争,英国以2000余人击败中国,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除赔偿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外,还要承受其他多项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仅以万余人攻入北京,朝廷上下震动。奕?和曾国藩以及曾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林则徐及林的好友魏源等都意识到,中国虽然政治和道德胜过西方,但西方的船坚炮利却是中国必须学习的。1843年魏源应林则徐之邀,撰《海国图志》,首次向国人展示了世界地理、历史 -
【论文】 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张之洞、盛宣怀与汉冶萍公司
摘要:晚清时期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本文以汉冶萍公司发展历程中主事人的经营活动为引线,通过研究分析,力图揭示出官办汉阳铁厂和官督商办汉冶萍公司发展历程中主事人所起的历史作用,并从张之洞时期的官办到盛宣怀时期的官督商办的原因展开论述。本文考察的是企业主事人张之洞、盛宣怀在经营汉冶萍公司发展历程中开展的种种企业管理活动,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并通过分析得出,在外来资本主义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推进了汉冶萍公司从官办到官督商办的演变,认识到张、盛二人为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张之洞作为汉冶萍公司的开创者,从匆忙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到厂矿选址方面都做了认真考虑,然而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成本过高、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等问题,后因资金、技术等诸方面问题,导致官办汉阳铁厂失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下令招商承办,张之洞将官办汉阳铁厂交由盛宣怀继续经营。自此开始进入盛宣怀的官督商办汉冶萍时期,盛宣怀逐步解决官办汉阳铁厂时存在的问题,为汉冶萍公司招股募资,开发萍乡煤矿,扩建汉阳铁厂以及开辟大冶铁矿及其附属企业,逐渐形成后来的商办汉冶萍公司。在汉冶萍公司发展过程中,张之洞、盛宣怀为汉冶萍公司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文中最后也分析了从张之洞的官办到盛宣怀官督商办的变革,为当代企业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
【期刊】 从诺思悖论看晚清官督商办企业模式的失败
摘要:诺思悖论揭示: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一种企业模式,这一制度借鉴了西方股份制的筹资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国家干预主义的路径依赖,因此仍属"器物"模仿而非制度创新。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初期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官权的日益膨胀,市场主体的经营权受到干涉、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潜力受到压制,官督商办企业模式最终走向失败。 -
【期刊】 传播史视阈下晚清电报的官督商办
摘要:1860年代,电报作为现代电子媒介"舶来"中国,开启了中国传播史上的新时代。这个非原生性的外来技术,在晚晴洋务运动中从无到有,成为洋务实业不多的成功案例。然而,电报网络落地中国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技术规则与商业刺激,而在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复杂考量。在收回"利权"(利益和控制权)和自主建设的双重压力下,集权的中央政府日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日益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些以"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为宗旨的洋务改革派,在"自强"的风潮中,通过"官督商办"的体制,有力地推动了电报网络在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的本土化。但是,"官督商办"中的"官",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国家权力的运行代表,而是地方势力利益集团的主导者,他们在这种产权关系模糊的体制下,名为"国家监督",实为"疆吏私人控制",使电报从"自强"工具变为"求富"生意。于是,在媒介特征上天然具有共享、互联特性的电报技术,在旧中国从未实现广泛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或普及性,难以发展成为大众服务的公共事业。 -
-
-
-
-
-
-
【期刊】 客观评价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形式
摘要:王开玺在《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对于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形式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0世纪初官督商办企业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时人的评论批评去检视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形式及其作用等,当然是一种分析的视角。无论是早期改良思想家,还是清廷官员,他们所指陈的主要对象,并非是官督商办企业,而是完全官办企业;他们所批评的,亦并非专指企业是否官督的问题,而是企业“官办”、“商办”的两极问题。“官”与“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人的理解中,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 -
三亿免费文献,扫码轻松下载
